专家交流

当前位置:广州市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 > 专家文章 > 专家交流

胡恩威:建筑绝不应该脱离艺术和文化

标签:胡恩威 艺术 文化  时间:2012-08-03 点击:4784 

  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千年以来的传统帝制政权,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同时使西方的现代主义思想在中国加速启 蒙,促进了现代新中国的形成。然而,总结辛亥革命到现在的一百年间,中国在工业化、都市化、技术化各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却越来越忽视精神与艺术层面的提高,比如在建筑、人文、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经济无疑是重要的,但与经济相关联的现代文明、人们的审美情趣以及艺术与建筑、艺术与人的生活等,也是一个现代化国家必不可少的。

  这即是不久前在香港举行的“建筑是艺术节”背后的概念。艺术节由香港试验戏剧团进念-二十面体呈现,是首个将建筑结合人文精神为主题的艺术节。在为期一个多月的时间内,艺术节带领观众以展览、剧场演出、座谈及工作坊等多种形式探讨和多角度观看建筑与艺术以及人民生活的关系。其中,历史剧《中国建筑一百年》是艺术节的焦点之一,它以1911年至2011年为结构,以讲座形式说明中国革命一百年和中国建筑各种故事与历史, 包括梁思成林徽因对中国古建筑的活化理论到今时今日的房地产和CCTV大厦等等。

  “比起政治,建筑更直观的体现出历史”,此次艺术节的总策划胡恩威如是说。他把这次的艺术节分为《社区、历史、先锋》三个单元,除了建筑之外,内容还涉及了铁路、设计、身体、社区、历史等方方面面。

  胡恩威认为建筑绝不应该脱离艺术和文化,“在西方,建筑是艺术之母,所有艺术都跟建筑挂钩。”在他眼中,香港没有真正的建筑,因为主流建筑看起来都一个样。“在这里,建筑仅仅与经济相关从而完全忽略了审美意识。”作为《社区》单元部分,在牛棚艺术村展出的展览《城市的居住与生活》展现了这片社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代表作用,胡希望通过该展览提醒香港公众以及建筑从业人员重新思考空间问题,并提高人们对住房问题的意识。

  笔者于艺术节之后特别采访了建筑师出身现任进念二十面体行政总裁胡恩威。

 

  怎么想到做“建筑是艺术节”这个活动?

  胡恩威:如今全世界的艺术节都变得越来越格式化。看一看爱丁堡艺术节和香港艺术节你就会发现,它们包括了从经典音乐到歌剧等各种艺术形式,这使艺术节渐渐趋向于附庸风雅的娱乐消费。而我认为,艺术节的主要功能则是应该去刺激观众的心灵从而去重新思考一些当今社会问题或现象。然而八十年代后,受到市场利益的影响,香港的艺术节变得越来越没有个性,文化活动需要配合市场,使之变得更像是一种消费行为。所以我就想通过这次机会做一个纯粹的艺术节,而艺术节的话题是比较严肃的,甚至可以尝试去开创一种全新的艺术体裁。

  你希望通过这次的“建筑是艺术节”来表达一种什么态度?

  胡恩威:我们活在建筑里面,但是我们对于建筑的理解往往只是停留在经济的层面。建筑的本质实际上是艺术而不是经济。建筑影响着我们的感官世界。西方和中国的传统一直视建筑为艺术,并创造出不同的空间美学系统。无论是中国的四合院还是西方的哥特式教堂都是以建筑空间建构人和天和地的关系。现在,受到市场扭曲的建筑却本末倒置地沦为单纯的投资和投机,使全世界的建筑都在变得统一化,它们仅仅为经济利益所服务。

  为什么用“建筑”作为艺术节的切入点?

  胡恩威:正如电影是艺术相同的道理,建筑只可以是艺术,否则就什么都不是。现在是艺术配合市场,一切文化艺术音乐都在因此而庸俗化。如果没有建筑的艺术,没有由艺术思维发展出来的建筑,建筑对人类还有什么意义?我们剩下的就只有投机炒卖的豪宅和楼盘。因此经济利益应该被完全从艺术中剥离。

  你一再提起建筑是了解历史更直观的一种方式,那么中国的建筑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有什么变化?

  胡恩威:其实是借着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时机来回顾中国和建筑的演变。政治和建筑的关系在这一百年间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经历了这么巨大的政治变化。这一百年中,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走了完全不同的路。一百年前西方工业革命带来了建筑工程和模式的变化,现代主义建筑出现了,同时引来了大量以生产为本的房屋,建筑成为了一种可以复制的商品。而过去的一个世纪西方现代建筑在不断改良进化。中国这一百年的头八十年因为受到政治局限,只有否定中国传统建筑而没有发展自身的建筑模式,直至改革开放,中国把西方一百年的建筑在三十年内吸收进来。有趣的是西方建筑一百年前是由工业主导,一百年后的中国是由地产主导的。在这种地产模式下会产生什么样的建筑?结果就是到处都充斥着清一色的玻璃幕墙大厦。遗憾的是,一百年前的传统中国建筑是非常重视形而上的美学和空间概念,而今天的中国建筑走到了一个反美学反概念的商品主义。

  谈一谈你眼中的香港建筑?

  胡恩威:无可否认香港人在地产投资方面花很多钱,但是他们对于建筑的了解特别的浅显。在学校没有关于建筑的课程,主流媒体也没有 关于建筑的评论。相比之下,中国大陆由于地震和奥运会等事件,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建筑感兴趣,由此出现了大量有创意的建筑作品。建筑从业人员也开始重视和思考社会与建筑之间的关系。但是在香港,有创意的建筑变得越来越稀有了。人们通常有种误解——好的设计都很昂贵!很明显这是种错误的观念,创意和革新并不意味着高成本,它们不与金钱挂钩,而是更多与思想和时间相关。世界上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支持这个理论——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在法国的公寓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没有任何多余装饰的建筑造就了惬意的生活空间。

快速搜索

关键字:
类 型: